|
|
|
| 搜 索:
熱 點: 好品牌科技網創(chuàng)始人、高清家電網總編輯范貴賓 榮獲2021金領獎“中國杰出青年創(chuàng)新30人”
|
“三伏天”是什么時候?
按照我國的農歷,將一年中天氣最熱的一段時間稱為“三伏天”。三伏天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約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。具體的算法是:從夏至后第三個“庚”日算起開始進入初伏(10天);由于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天數(shù)也就不同(10-20 天);末伏是從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,10天過后就算出伏了。據(jù)查2008年的初伏是7月19日,中伏是29日,末伏是奧運開幕的8月 8日,今年的“三伏”共有30天。
“三伏天”為什么使人感到酷熱?
簡單地說,進入“伏天”以后氣溫會不斷升高,極端高溫天氣會超過35℃,甚至達到40℃,同時天氣的平均相對濕度會超過70%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發(fā)的多,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。當氣溫超過30℃時,人們就會感到不適;如果氣溫連續(xù)數(shù)日維持在35 ℃以上,潮濕悶熱的天氣就會讓人感到酷暑難耐。即使是到了立秋,氣溫也不會立即明顯下降,所以人們把秋后的暑天稱為“秋老虎”。
“伏三天”是冬病夏治的好時候
冬病夏治的核心思想是去寒癥,陽氣不足是患者的共同特點。中醫(yī)主張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,而伏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在此時調養(yǎng)人體的陽氣是最佳時機。冬病夏治可以說就像敵退我進。冬天的病在夏季很少發(fā)作,此時我們用藥或艾灸提升正氣,把積聚在體內的邪氣疏通,從而減輕冬季發(fā)病的癥狀或避免冬病發(fā)作。
外治貼敷艾灸是冬病夏治的經典手段。這種療法對哮喘、慢性咳嗽、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虛寒性胃痛、多種頑固性痛證、虛勞癥等癥十分有效。它通過臟腑經絡與體表的聯(lián)系,借助理療或藥物直接、間接作用,鼓足人體的陽氣,驅除盤踞在肺絡、關節(jié)、經脈中的寒濕、風濕之邪,使氣血通達。其實冬病夏治并不只靠穴位貼敷、艾灸和藥物治療等,運動也是增加療效的重要措施。其中游泳比較好,但是時間不要太長,一般在半個小時左右為好。多走路尤其是快走的效果比跑步更好,如果心肺功能好,就可以走的快點,時間可適當延長到一個小時。病情較重的患者,每天走10分鐘也可以。因為走路是非常好的有氧運動,運動得好,在冬天哮喘、風濕關節(jié)痛就會少發(fā)作。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,醫(yī)生指出,冬天特別怕冷的人在夏天最好不要用空調、吹電扇,相反,熱天時穿上厚衣服發(fā)發(fā)汗倒是夏治的好辦法。
“ 三伏天”的飲食有講究
俗話說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炒雞蛋。”雖然這是北方特別是華北地區(qū)的食俗,但可從中可以體會到,人們對三伏天的飲食是有講究的。到了頭伏那一日,京津地區(qū)的餃子館就甚為火爆。到了三伏天,武漢人離不開湯。最傳統(tǒng)的是蓮藕湯,用小火將蓮藕與排骨牛肉、雞鴨等一起慢燒。只是此時的鮮藕太過細嫩脆生,遠不及老藕清香軟糯。于是常換成苦瓜、冬瓜,再輔之以涼拌菜和青菜,人們喝得有滋有味。三伏天的廣州最為難過,氣溫高達近40攝氏度,此時人們對湯格外依戀,每日三餐是絕不可少的。大伏天里,廣東人煲“老火湯”一絲不茍,不吝惜時間,有足夠的耐性,在這個時令冬瓜湯最是為先,八寶冬瓜盅、冬瓜田雞煲、冬瓜紅燜蠔等等,都是粵菜的時令佳饌。上海人有“伏補”食俗,冬瓜也同樣是首選,冬瓜雞湯、冬瓜海米湯、水面筋塞肉冬瓜湯、咸肉冬瓜湯等,各式各樣的作法既能消暑又有營養(yǎng)。
值得一提的是徐州人吃伏羊的獨特民俗文化。每年一進入頭伏天,盛夏酷暑,此時的徐州卻像過節(jié)日一樣。徐州城里從星級飯店到街頭羊肉館,都密密扎扎地坐滿了食客。店里坐不下就在店外空地上,搭起彩條棚遮住陽光,棚下擺放十幾張餐桌,也是人頭攢動,座無虛席。賓客們大汗淋漓地吃著原汁原味的伏羊菜肴,欣賞著民間歌舞表演,喝著冰鎮(zhèn)啤酒,盡情享受著吃伏羊帶來的暢快。選在伏天吃羊肉是有醫(yī)學道理的。傳統(tǒng)醫(yī)學認為,羊肉性熱,補陽補氣。在赤日炎炎的三伏天,吃熱性的羊肉,伴以蔥、姜、蒜、花椒等佐料,能釋放體內毒素、滋陰補陽、補充體力。因,此徐州民間早已有“彭城伏羊一碗湯,不用神醫(yī)開藥方”的說法。如今,一年一度的伏羊節(jié)已成為徐州夏季最為盛大的民俗節(jié)日。
伏天食補也是冬病夏治必不可少的手段。對于慢性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的患者,在伏天食補中可以多吃潤肺食品(如銀耳、百合)和健脾的食物(如山藥)?梢杂帽前境摄y耳羹,每天吃一小碗,保健效果非常好。腎虛的患者可以選擇補腎的食品,如用黑木耳拌涼菜吃不但能清暑還可補腎。“三伏天”的飲食有講究中包含飲食禁忌的內容。有哮喘、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,在伏天也不能貪吃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生冷食品,尤其是在穴位貼敷期間,吃冷食會導致寒氣入內,影響藥力的發(fā)揮。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,如梨、西瓜、冷飲等。
入伏后天氣越來越悶熱,不少人天天以青萊瓜果為食。這實際上是走入了伏天“清淡”飲食的誤區(qū)。由于氣溫高,會使人體代謝速度加快,蛋白質消耗量大增;加之天氣炎熱使人體胃腸道活力變差,易使人食欲不振,食物攝入減少。此時若只吃蔬菜水果,而不及時補充蛋白質,會導致身體抵抗力大幅下降。據(jù)專家介紹,有些人在入秋天氣轉涼時易感冒、咳嗽,在很大程度上都與夏季蛋白質攝入不足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有關。在夏季蛋白質每日攝入皿在70克至90克為宜,且最好一半以上為魚、蝦、瘦肉、雞肉、鴨肉、蛋、奶和豆制品等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優(yōu)質蛋白質。此外,人在夏季出現(xiàn)倦怠無力、頭昏頭痛、食欲不振等不適還可能與缺鉀有關。因此可多吃富含鉀的大蔥、芹菜、毛豆、草莓、杏、荔枝、桃子、李子等新鮮果蔬。專家建議,夏季人體對糖分和熱蛋需求較大,糧食進入人體后可轉化為葡萄糖,是人體糖分的主要來源,因此一定要保證糧食的攝入,并注意粗、細糧搭配。
關于我們 | 版權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 |
GQJD.Net 高清家電網 Copyrights 2008-2022 版權所有
京ICP備19050143號-3